插装阀
兩岸公民相生相伴 一起姓名叫CHINESE
自1991年起,幾乎每年都有大陸和臺灣的小學生組團來往兩岸,扮演、遊玩,乃至互做主人請到各自家中吃住,他們的单纯机灵令他們共有一個夸姣的姓名:兩岸平和小天使。
眼下,福州的50多位小天使們正在島內。1日晚,他們做了首場扮演,吟唱唐詩《靜夜思》《遊子吟》,抖空竹,模倣大熊貓團團、圓圓,用福州方言扮演《金厝裏,銀鄉里》……每個節目都收穫了最熱情的掌聲。臺北的一位女觀眾對著記者的話筒説:“太感謝這些小朋友了,他們為我們帶來了喜樂!”
喜樂由心而生。孩子們的扮演裏的確有太多能够觸動成人內心国际的元素,《靜夜思》裏有每個人兒時誦讀的餘音,空竹播撒著游玩的满意快樂,而方言又挑起了多少人的故園情懷?
這場扮演讓我想起9年前在臺北同一劇場大陸小天使的扮演,孩子們一樣的歌甜舞精,多才多藝,但4年級的小男生扭著迪斯可模倣“天王”的情歌,女孩子进步八度用昂扬的朗誦腔呼叫:“怀念你,臺灣寶島!”觀眾席有人皺眉苦笑,却是舞臺上最小的一位小姑娘做錯動作跟不上舞隊、原地打了一個轉,贏得滿場快樂的笑聲。扮演結束後,许多觀眾涌到臺前要抱抱那位小姑娘,鬧得帶隊老師不太了解。還讓帶隊老師不了解的是,一位臺灣記者提出問題:“大陸有什麼好吃的?”團裏的一個小男孩搶答:“山東大包子!”滿場笑聲掌聲,男孩瞬間成為臺灣大人們的小寶貝。可老師還在下面嘀咕:“真笨!大陸那麼多好吃的,麥當勞、肯德基我們都有啊,非説包子!”
昨非今是,現在我們終於認識到孩子的坦率乃至蠢笨得可愛,不再給小天使們套上成人化、政治化的面具;我們終於體悟山東大包子的價值,呈現屬於我們民族本身的一起記憶和日子。從1日臺北舞臺上的古詩、方言、憨直的熊貓模倣,我感受到的是小天使的聰慧和成年人的進步。成年人學會了尊重孩子的单纯,尊重自己的文明,帶領孩子們用天然、真實的相貌與人溝通。
尊重、天然、真實,是人與人良性互動的要訣,更應成為兩岸民間往来的守則。因為尊重,不妄言指責;因為天然,虛飾無地自容;因為真實,信赖悄然生長……這是一個夸姣的远景,需求兩岸公民一起打造,需求我,也需求你。因為我們都有《靜夜思》的記憶,有相生相伴的今日,面對国际,我們有一個一起的姓名:CHINESE! (陳曉星)